刺激不起来居民消费:如何实现3%的弱通胀目标?

后疫情时代,最出乎意料的现象,就是没有出现北大姚洋所预判的报复性消费。

汽车、房子这类大消费就不说了,楼市量价齐跌,我们不说是危机,但是很可能大家都将是那一片无辜的雪花。

日常性消费也是一个反复在地板上摩擦的盘局。

2023年消费者价格指数计划目标为3%,结果,这届人民太不给力,实现目标仅0.2%,离预期差了15倍;今年几乎所有的专家都相信是春暖花开,结果,上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只增长了0.1%,太弱了;比报告的计划目标3%差了30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出台,这个核心指标的年度目标,大概率将远远不达预期。相信,政策不会坐等,会有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出台。当然,最好不要通过行政性的水、电、煤、气、油、高铁逆市上涨,不要期待掏空居民的口袋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一定要实现3%的计划目标吗?

一定。

这其实是一个弱通胀目标,超过3%就是通胀,超过7%是严重通胀。美国由于疫情期间大手笔发钞,通胀最高达到过8%;货币供应太多,商品供应相对递减,通胀就发生了,那就加息,用货币工具调节,让市场上的货币倾向于存钱。

中国的情况比较独特,通胀与通缩这类经济学的定义上解释不了。

比如通缩,政策面否认出现了通缩,但是,看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确有缩的感觉,个人更直接的感受是消费降级,过去吃战斧牛排的,改吃手抓扇子骨了。

是原理的定位有问题吗?

当然不是,是你的非市场化的干预行为扭曲了市场,它注定会是一个短期的波动。一些民粹主义者会说,这一切都是西方那一套造成的,其实,中国从来也没有过东方那一套,计划经济也好,市场经济也罢,都是来自于西方的那一套。而全国1440家马列学院,一百多个博士点,从来也没有创造出东方那一套,只是在为二百年前来自塞纳河畔的西方那一套做经院哲学的注脚。

我们的问题在于钱并没有少印,M2的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远超GDP的增速。

我们的真实负债率已经不比美日低,因为存在着大量的权威统计之外的隐性债务,全国所有的专家没有一个人清楚到底有多少,一般的判定是显性债务的倍数。从政策努力的方向看,很想通过主动通胀去化债务,但又强调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说明中国已经不具有“直升机撒钱”的条件,那么,怎么化债务?这大约就是把通胀率定在3%,却无意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底层逻辑。

用3%的弱通胀,十年叠加下来,可以稀释掉百万量级的债务。

这就有了一个追问:为什么不能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

刺激消费来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在张维迎看来是本末倒置;中国居民的收入在两个方面出现了递弱的趋势,又怎么可能消费升级?

首先是民企的大衰退,民企的存在你骂它是万恶的资本家也好,痛斥它残酷地剥削压榨了无产阶级也罢,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放在那了,这就是民企支持了85%的就业。而整体的民营经济,占有95%以上的市场主体,为一亿七千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庭,对民生的支持举足轻重。现在民营经济成了过街老鼠,主流媒体熟视无睹,老胡认为这不是“意图”,那又是什么?

任何一个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很清楚,民企与民生是连在一起的,它不“剥削”了,它不“压榨”了,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民生能好吗?失去就业的4亿人,能去国企打工,去机关做公务员吗?

诚实的选择与改革开放前一样,全体去上山下乡。

其次是成本挤占。

中国是高税制,其中,民企对税收的贡献高达60%,按2022的的数据关系,民企的税收是自身利润的3.4倍,很难想象这样的营商环境中,企业能有什么内生力,更难想象全国地方财政收了这么多的税,怎么还会集体入不敷出?地方财政有三个收入一是税收,主要是企业税,个税只有8%左右;其次是土地出让金,这是与国外很不相同的地方,中国土地出让金巨大,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50%,而这笔巨大的土地出让金又占了房子销售价格的60%,虹吸了居民70%的流动性;企业与居民都受到了地方成本极度的挤占。可地方财政钱还是相当紧张,于是,又有了发现特别国债,钱还是不够花。

于是,开始增加非税收入,以两位数在增长国;开始强调消费税,强调中等收入群体的个税收取,对企业实现倒查税,看看哪里还掉了几个钢蹦;可钱还是不够花,因此,债务的叠加具有了必然性。

请问,这一切用“东方那一套”怎么解释。

是民营资本的原因,还是等级制下的行政结构的原因?

是否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了?实际的情况是,中国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远远落后了,比如,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与北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比,差了10倍。居民缺少医疗、教育、保险的托底,银行存款利率已经低无可低,人们还是要生命周期的消费理念存点钱,资金流转不起来,刺激也没反应。

这样,就出现了我们自己的一套:

既要。

实现3%的弱通胀目标,否则,地方财政的债务叠加无法稀释,将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

又要。

避免加印钞票,让老百姓掏光口袋里的钢镚提高消费者价格指数;

还要。

通过行政性涨价去推动出3%的弱通胀;更要维持住现有行政性管理成本,在比较关系中遥遥领先。

中国的财政的太难了。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