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

——快看这个!!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能帮我打印这份资料嘛

——Okkkk

——爱你!

——宝子,请问朋友圈那件衣服链接有吗——线下买的哈宝~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1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光读这几段对话,你可能会不明所以。这不就咱每天都在微信上说的么,有啥问题么?乍一看确实没啥噢。

但只要你仔细回味下,或许就有这种体会:我们在微信上的对话,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夸张、不强调、不用叠词就无法沟通的时代了。

差评君还记得零几年用 QQ 聊天,大家表达开心就是一个“哈哈”。

但现在却不行了,这会显得你敷衍、高冷。取而代之的是“哈哈哈哈哈”。

要想效果更强烈点,还得敲成“哈哈哈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哈救命笑死我了”这样的形式。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2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同样的,小时候老师教育我们做有礼貌的孩子,要记得说“谢谢”。但现在,只说“谢谢”却显得自己不够礼貌了,甚至还有点阴阳。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3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想表达感激,必须发“蟹蟹 ” 、“爱你!么么哒!”,然后再配上点相关表情包。

反正不能一句简单的“谢谢”。类似的例子还有。和不太熟的人发消息,第一句不是“你好”,而是“宝子”“姐妹”“兄弟”。

说完事情一定在结尾加个“哈”,表示谦逊、友好的语气。OK 有时候也得要 okkkkk 。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4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总之一句话就是:如今的我们想表达好自己,就必须把话说得足够夸张。最起码,你得给字词粉饰几笔。

差评君寻思再这么下去,以后网友打招呼得互喊爸爸了吧?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5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这现象,还不局限在聊天对话里。你发现没:不管是带货主播还是自媒体博主,他们很多人的文案永远都只用绝绝子、YYDS、封神、宝藏、私藏这些词。

就像我之前看的某主播,啥产品都用“天花板”形容:饼干是天花板,塑料袋也是天花板。任何产品一到他们手里,就被夸张到强得不行,没有对手。为啥现在人说话都得这样?两种情况原因不同,我们分开聊一下。

首先,聊天对话变得夸张啊,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网络文字讨好症”。因为在虚拟世界里,聊天双方都听不到对方的语气,看不到表情。

为了不产生误解,表达一种友好态度,我们只能在文字里斟酌推敲,点缀一番,看起来就有点讨好的意思。但你想想,以前聊 QQ 大家还都是“呵呵”“哈哈”,想表达什么就打什么。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6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为啥现在就不行了。因为时代变了,群体文化也在变。

大家都这么发,为了融入群体,你必须也得这么做。不这么做的人,在吃过亏后,也会选择这么做。不然就会像世超一样,隔三差五惹对象生气。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7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至于那些带货主播和自媒体博主,为什么要用那些夸张的词。答案也不难猜。大家都是为了流量,为了带货,就会刻意使用那些有情绪烈度更深的词。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8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虽然这两种情况归因不同,但差评君觉得,他们都体现了一个现象——我们的语言,正在通货膨胀。就好比不断印刷纸币,时间一长,贬值在所难免。

当文字逐渐用力,但它们所传达的情绪却没有变化时,文字的语义就会一点点磨损,贬值。

所以当夸张的聊天用词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套赛博礼仪后,哪天谁用了最原始的表述,谁就被视为“不够友好”。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9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同时,随着天花板、绝绝子、YYDS 、这些语意表达浓烈的词,变得稀松平常,我们就会逐渐不敏感,直到没有概念。

前几天差评君也在“避雷贴”文章里说到,当所有人都在用“天花板”,天花板就不是它自己了,它变得过于宽泛,模糊,失去了原本的意思。

当语义越贬值,文字就会越无法满足我们的表达需求,我们就会被迫用越来越更夸张的词语,然后再这么不断循环往复。

所以大家以后在网络上的用词,可能会越来越夸张,浮夸,搞不好最后张嘴就是一段玛丽苏文。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10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怪罪到互联网,但其实这不是网络才有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店家也早就叫男女顾客为帅哥美女。说起来你更不信,上个世纪也存在类似现象。

1945 年,社会学家李安宅在《论语言的通货膨胀》写到:币制是交换财富的手段,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如同制币与其背后财富的不匹配而生的通胀,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

当时李安宅把语言通货膨胀大概归结为:人们喜欢用不恰当的华丽词藻来描述科学概念;创作流于形式,缺乏真挚感情,一味追求对仗工整、起承转合、音韵平仄。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11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惊讶了吗?别急。我们再往时钟倒远点,这种情况也存在。18 世纪,雍正给年羹尧、张廷玉他们写信时,用词也是情感丰富,表达过于直接。

一会是朕此生若辜负了你,一会是实在不知该怎样疼你。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12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同时期的国外更是如此。美国国父汉密尔顿和他的挚友劳伦斯曾有大量书信往来,上面用词之肉麻,让很多人觉得他们是同性恋。1760年英国诗人萨缪尔·约翰逊写了一封信,就是想让夫人周三接他回家。

信里写着:我最亲爱的夫人我深切地期盼能到达那个地方那个我亲爱的朋友允许我称之为家的地方。恳请您周三亲自前来,或派人来接我。我谨上夫人您最谦卑的仆人萨缪尔·约翰逊星期六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13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夸张吗?但写信作为当时唯一的异地沟通方式,这种“浮夸”还是那个时代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你写得太简单直接,反倒被认为无礼、没教养。

这不和我们现在聊天时的赛博礼仪,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吗?所以语言的通货膨胀,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命题。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这个现象被按下了 3 倍速,它更明显,也传播得更广。

虽然语言膨胀看起来让人焦虑,但这么多年来,人类也还在正常交流和沟通。对此唯一的解释就是:语言的规律。1978 年张爱玲在《对现代中文的一点小意见》里提到了一句话:但是语文是个活的东西,流行日久,也就成了正确的。

发几个“哈”才算有礼貌 文字为啥越来越廉价了-第14张-科技-青岛传媒有限公司

什么意思呢?

语言被创作出来,就是为大家提供沟通作用的。所谓语言规范,其实是由使用者习惯决定的。即使一开始是某种“错误”或“不规范”的用法,如果长期能被大众广泛使用,那么最终它也会被接受为“正确”或“标准”的用法。这就是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

因为这个规律,书信、通讯工具、直播间里那些独特的表达形式,出于需求,被大家接受,逐渐成了一种标准、礼仪。但也正是这个规律,这种只存在特定领域和受众的表达方式,并没有被普罗大众广泛使用,过多衍生到日常生活中。

爱你,在生活中依旧只对最亲密的人说;绝绝子,宝藏,全国又有多少比例的人每天挂嘴上呢?所以语言通货膨胀在 18 世纪就存在了,但并未影响到我们,就在于它是一种轮回。它跟着媒介来,也随着媒介发展,最后同媒介一起飘散。

在某个过去,书信不再流行后,那些浮夸华丽的文字便跟着消失了。

如果哪天通讯软件、直播间这些媒介消失了,那些文字也会被重置。但同时,文字又会跟着新一轮媒介,开始重新膨胀。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