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的经济账:亏了还是赚了?品牌大战背后的营销博弈
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舞台,也是国家间较量和品牌竞争的战场。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体育作为全球共通的语言,尤其在大型赛事中,成为品牌国际化推广的关键渠道。15个全球知名企业,包括阿里巴巴、爱彼迎、安联集团等,参与了顶级赞助计划,争取在奥运期间的曝光机会。尽管这些顶级赞助商获得了高规格权益,他们的宣传力度并未显得异常突出,引发外界对于高昂赞助费用可能限制后续市场推广投入的猜测。
阿里巴巴在2017年以高价成为奥运会长期合作伙伴,此举一度加速了其全球化步伐,但近期财报显示利润大幅下滑,为其奥运赞助之旅投下阴影。相比之下,蒙牛通过与可口可乐的合作较为轻松地获得了连续三届奥运会的赞助权,这一策略也间接影响了其他行业巨头如达能的奥运营销机会。
成为奥运顶级赞助商需承担巨大财务负担,这不仅要求企业有雄厚财力,还需在行业竞争中出价高于对手。巴黎奥运会吸引了79家不同级别的赞助商,其中奢侈品巨头LVMH的巨额投资旨在将此届奥运会打造为“史上最时尚”的体育盛事,展示了高端品牌对奥运舞台的重视及背后的高额成本。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商业化运作成功以来,奥运会逐渐成为盈利的商业模式。巴黎奥运会秉持节俭原则,大部分利用现有设施,预算控制严格,结合赞助、转播权、IP合作等收入,有望实现财务平衡乃至盈利,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奥运营销强调的不仅是赞助本身,更重要的是后续的传播与品牌故事讲述。如同蒙牛持续传递的“天生要强”理念与奥运精神的融合,即便非官方赞助商,如中国的雪蜡车项目,也通过技术创新与奥运舞台展示了国家实力和品牌价值,证明了挖掘奥运精神与品牌联结的重要性。
综上,奥运营销是一场复杂而系统的战役,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策略,巧妙结合奥运机遇,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