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价创53年来最大涨幅,有超市已卖到一斤18.8元,当地华人:价格比去年翻了一倍

记者 孙喆

据央视新闻报道,11月22日,日本总务省公布该国10月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示,大米类商品价格同比上涨58.9%,创下自1971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大涨幅。另据日本农林水产省1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10月份日本新米价格达到每60公斤23820日元(约合人民币1116元),换算下来,每斤大米的价格约折合人民币9元。

然而,就算涨到约合人民币9元一斤的“天价”,不少日本民众还得面临大米短缺难以买到的困境。其实,今年夏天以来,日本米价上涨的相关话题屡见报端,“大米荒”问题更是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7月,日本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大米供应短缺的问题,之后波及更多地区,东京、大阪等多地超市的大米出现断货或限购情况。

日本米价创53年来最大涨幅,有超市已卖到一斤18.8元,当地华人:价格比去年翻了一倍-第1张-经验-青岛传媒有限公司日本超市中贴出的大米限购告示(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日本米价上涨,部分华人、华侨群体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今年9月初,采访到一位居住在东京的华侨,他告诉记者,虽然当时米荒有所缓解,但新米陆续进入市场后,价格和往年相比,上涨了不少,一袋5公斤的大米就已经卖到接近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47.05元)。最近,另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华人向记者反映,在他生活的区域,相同重量的袋装大米,价格已达到每斤400日元(约合人民币18.8元)。

大阪有超市大米已涨到一斤18.8元

11月24日,记者联系上长期在日本工作的华人小亮(化名),他告诉记者,他家附近的超市,一袋5公斤的大米,售价已经涨到了4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88.48元)。

小亮目前居住在大阪市,虽然平时很少在家做饭,但他告诉记者,他经常点的几家外卖,价格上涨了50日元(约合人民币2.4元)。

“我在日本时,基本都是在Uber Eats平台(Uber旗下餐饮外送服务)上点外卖。一般,在外卖平台上点餐,比自己去餐厅买,然后再打包带走要贵一些。”小亮向记者解释道。

除了小亮,另一位在东京生活的华人陈女士也向记者反映,和以前相比,大米的价格总体上翻了一倍,“现在西红柿也卖得非常贵,如果换算成人民币,一个西红柿能卖到10块钱。”

陈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她于26日在东京一家超市拍摄的照片。记者发现,在一排摆放大米的货架上,有大约5种不同包装的、5公斤重的袋装大米,售价全部在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43元)以上,其中最贵的是3831日元(约合人民币183.2元)。

“往年,(一袋5公斤)的大米的售价在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95.3元),现在基本都是3000多日元了,”陈女士告诉记者,“照片里的这些大米有的还是促销商品,要不然价格还会更高。”

日本米价创53年来最大涨幅,有超市已卖到一斤18.8元,当地华人:价格比去年翻了一倍-第2张-经验-青岛传媒有限公司11月26日,陈女士(化姓)在东京一家超市拍摄的照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1月26日下午,记者又联系上目前在名古屋工作的华人小象(化名),他表示,在他生活的区域,米价确实涨得很厉害,“相比去年翻了一倍”。

小象告诉记者,虽然最近几天他没有去超市,但这个月初,他逛超市时就发现,一袋10公斤的大米,售价已经涨到了6000多日元,“我记得刚来日本那会儿,也就是去年八、九月份,相对比较便宜的10公斤袋装米,商店的标价(含税价格)是2799日元(约合人民币133.4元),但后来,价格一直在涨。今年11月初时,同样的10公斤装大米,标价已经是6500日元(约合人民币309.8元)了。”

掩藏在经济规律下的“减反政策”

据央视新闻报道,根据总台记者的观察,在今年八九月份,日本自给率最高的食材——大米开始出现了涨价或者断货的情况。各个超市里的大米销售区要么是“暂时无货,进货时间待定”,要么是“此商品限购,每位客人1份”的告示通知。即使是零星存在在售的大米,其价格也是近乎翻倍地上涨。供应短缺的问题在十月之后总体得到了解决,但价格却没有恢复到八月份之前的水平。

大米,这一原本应该是日常最基础的必需品,却让广大日本民众“买不着”“吃不起”。总台记者在走访了多位日本农业政策专家后,发现了掩藏在日本大米价格与供给关系这一经济学解释背后的“规则”。

根据总台记者的观察与对多位专家的采访,从供求关系上看,基本可以总结成两点:多重天气灾害叠加致使今年大米产量不足,以及新冠疫情后大米消费需求增加。

日本农业经济学者小川真如分析说,去年日本的酷暑天气,此后的南海海槽地震警戒信息以及今年八九月份的台风灾害,导致了大米减产;同时,市场上对于大米的需求量有所增加。诸多因素混合作用,导致了现在日本大米市场价高、缺货的现状。

不过,报道指出,掩藏在经济规律下的,还有一条对绝大多数日本专家都讳莫如深却更加根本的“规则”——“减反政策”。

“减反政策”仍在进行

据专家介绍,“减反政策”,是指日本在二战投降后推行的大米逐年减耕政策。

在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开始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并提供粮食援助。与此同时,日本民众的主食结构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此前几乎完全以大米为主食的餐桌上,随着进口面粉的到来开始出现变动,面包、面条等主食的比重开始增加。如此一来,大米需求量便有所减少,日本政府开始自1970年起以每年大米需求量减少10万吨为前提,逐步减少大米耕种面积。

虽然之后随着日本国内进口粮食食材的比重增加,日本政府表示为了保障粮食供应安全,于2018年宣布废止“减反政策”。

日本米价创53年来最大涨幅,有超市已卖到一斤18.8元,当地华人:价格比去年翻了一倍-第3张-经验-青岛传媒有限公司日本超市中贴出的速食米饭限购告示(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但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主要研究员山下一仁认为,实际上日本大米的减耕政策仍在进行,以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供应的2023年产的大米为例,同比依然减少10万吨。

日本农业政策背后的“操盘手”——日本农协

山下一仁认为,之所以推行这样的减耕政策,是因为大米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属性,其消费量不会随着价格的波动而出现剧烈波动。

简单比喻来说,大米价格降低一半,民众不会多吃一倍的大米,价格上涨一倍,民众也不会少吃一半的大米。如此一来,大米生产量增加,反而只会让米价出现下降,对于米农来说就是“越种越穷”。日本农林水产省和日本农协通过推行逐年减耕大米来减少供应量,由此消费市场上即使大米的消费需求量出现减少,其价格依然可以维持上升的状态。

山下一仁表示,米农在减耕后,还可以有更多时间投入副业收入中,副业收入相比于农业收入利润率更高,因此有不少农业从业者支持这样的减耕政策。

这也让有能量左右日本农业政策的关键“操盘手”——主要由农业从业者以及出资赞助者共同组成的日本农协——得以持续获得日本农民的支持,进而进一步向日本政府施压左右农业政策。

根据农协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农协不仅负责共同采购农业生产所需的物资、共同销售农畜产品,旗下还有如“农林中央金库”的金融机构负责储蓄和贷款等信贷服务以及“全国农业者农政运动组织联盟”的政治团体负责参与选举活动,是日本政治生态中所谓的票仓。因此,其所推行的高米价思路,也一直被日本政府视为重点农业政策。

报道还提到,据总台记者观察,日本近年来物价高企,除了在日元贬值的背景下,粮食、能源、原材料的进口成本上涨之外,大米的价格上涨也逐渐成为推手。日本农业经济学者小川真如表示,秋季的新米上市可能会给米价带来一定的稳定,但因整体成本的上升,即使是进入冬季米价预计还会处于高位。对于日本消费者来说,可能今后不得不接受这样米价高涨的现实。

采访并综合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