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26年献血114次,相当于全身换血11遍
现代快报讯(记者 毛晓华 通讯员 泰职宣)2月2日,正月初五正午,泰州市中心血站献血大厅里,一名男子熟练地挽起袖子,在他两臂的肘窝处,114次反复穿刺留下的针眼格外显眼。他叫陈玉,是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这是他26年来的第114次献血。从2000年上大学时第一次献血,到如今献血43900毫升,相当于将自己的血液换了11遍。
“明天急需O型血小板,欢迎大家抽空捐献,感谢大家的支持。”春节期间,正在连云港东海老家的陈玉看到献血群里,采血护士苏舒、丁亚铃一天之内连续三次发布消息,他匆匆赶回泰州献血。
“26年间,114次‘举手之劳’,陈玉的热血始终滚烫,每次只要身体条件达标,他随时响应。”据泰州市中心血站血源招募科副科长丁伟军介绍,更难得的是,陈玉坚持在寒冬酷暑、极端天气等献血淡季主动响应,成为应急血库的“定心丸”。尤其是春节期间,由于天气寒冷、返乡人多、用血量大,献血者往往最少,血液经常急缺,他就组织家人、亲朋好友和学生在新春坚守。
2000年,刚上大学的陈玉为了宣传《献血法》,体验了人生第一次献血,从此开启了跨越26年的生命远征。“43900毫升献血总量、114次挽袖瞬间,将自己的血液换了11遍,这些数字背后,是近乎执拗的坚持。”丁伟军说。
“很多人问我如何坚持26年,不疼吗?说不疼是假的,这么粗的针反复扎进血管,怎么可能不疼呢?”抚摸着第114张献血纪念卡,陈玉眼角泛起泪光,“想到手术室里有生命在等待,这点疼就成了甜蜜的负担。”
26年来,从全血到成分血,从半年一次到每月赴约,陈玉为自己制定了严苛的“献血日历”:避开教学高峰期、用好节假日和中午上下班间歇、提前调整身体状态。
“血液可以再生,生命不能重来。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到法定年龄上限60岁。”作为一名高校老师,陈玉将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使学校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组建了泰州首支无偿献血应急小分队和“血小涓”爱心工作室,开展献血科普、志愿服务,随时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数百人在他的带动下完成了人生的“初献”。
(通讯员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